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排行 >
每日快讯!泸州张坝以桂圆闻名,为什么它不叫桂圆坝呢?
来源:江阳沽酒客      时间:2023-03-12 16:01:48

泸州是一座依山而建,应水而生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在中国虽然不是仅有的,但是它一定风水绝佳。川南自古以来属于巴蜀两国相争之地,巴人好战,大约生在天险地绝的地方,他们要生存下来,就必须不停地同险峻的自然环境搏斗,所以跟好文喜嬉戏的蜀国自来不对脾气,泸州当时就是巴国的地域,又跟蜀国相连,搞得双方都喜欢,喜欢就难免争夺,就不得不发生点战争。不过今天两家都分开了,四川去重庆,天府待重兴。泸州呢?则需要自强。

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这个地方虽然巴国的痕迹更多一些,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用。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泸州这几百年的变迁来看,泸州人都靠自己生,靠他人就是做梦了。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泸州人应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相关资料图)

说到靠自己,就回到今天文章的主题,泸州的张坝。它以桂圆闻名,但是为什么不叫桂圆坝,而叫张坝呢?因为在他在五百年前可没有这个名字,可惜江阳沽酒客查了一些资料,还是没有找到它之前的名字,只知道有鹅宝山,白沙滩,少鹤山,沙湾等等与之相邻相近的地方,也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名字。

在张氏家族还没有奉旨入川的明朝年间,这里应该比较原始,那个时候泸州城已经有了,显然比现在小许多,古代的城,人口就算稠密,也比不上今天的人多车多,高楼林立,而且城乡悬殊不大,城里的人也担负着耕种开荒,打鱼砍柴的任务,老百姓也务农,周围虽然不是高山,但是也是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张坝前身就是原始老林,被长江分隔成为半岛,与泸州老城隔江相望,江对岸人多,码头兴盛,酒旗飘飘,在这孤岛,虽然可以划船横渡,到底比这边要寂寞。何况到了明朝末年,四川遭遇兵燹,整个巴蜀大地都不太平,自然因为战乱人口锐减,不要说去对面开荒了,老城能留下多少人都难说。

那个时候这两江岸上,野兽横行,那时候华南虎还活跃在泸州,这个大猫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可能还规矩一点,遇到这种光景,就开始横行霸道了。据说后来张氏族人的一个祖先在张坝开荒的时候还被老虎吃得剩下一条腿,就地埋葬了一个衣冠冢。这个在泸州张氏家族的家谱里有记录。

那么张坝在张氏族人来到之前,除了荒山野岭,老虎盘踞,有没有桂圆呢?正史你找不到,不过也有一些记录依据,有人说张坝这个地方栽培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汉代,已有近2000多年历史。晋左思《蜀都赋》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其中“龙目”即龙眼、桂圆,就是描写的桂圆,可见四川种植桂圆历史源远流长。

而在宋代仁宗嘉祐年间,宋朝文豪苏东坡父子乘舟途经张坝江心,见江岸满是硕果累累的桂圆树,即兴吟出“累累龙眼压枝低,雨打风吹欲惋泥,幸免儿曹攀折苦,园东饱啖到园西”的丰收喜悦之情。

我个人的看法是桂圆栽种四川汉代有记录,泸州有也不奇怪,但是这里真正大面积开始种桂圆还要从张氏族人入川开始算起。

据1933年发掘出土的清同治五年阴刻的《张氏墓总志》记载,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湖北黄州孝感人张氏一支在张启凤的带领下降旨入川,迁居张坝落叶安居。

因张坝地处长江之畔,气候怡人,养分充足,交通便利,其子张朝玉,张朝亨兄弟二人分为两支,一支以长江鹅堡山直出河心,一支至长工长渔子溪直出河心,不依界有乱族规,栽桢楠树为界,并尝试大规模引种培育了新品种桂圆。

根据农林专家科学考证,张坝桂圆林现存最大最古老桂圆树王年龄高达346年,即为当时种植的第一批桂圆树。也正是因为他们几百年的成就,为这一代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这个地方才因张姓为名,所以叫张坝,而不是桂圆坝的原因。

今天张氏族人在泸州已经有十五代之多,他们最老的一辈告诉笔者,最开初族人要生活可是没有想到种桂圆,虽然桂圆是经济作物,但是六年才有的收获,如果不做点其他事情,恐怕延续不到今天,所以一开始他们种甘蔗,至今还有糖房遗址。在这里除了种甘蔗,渔樵耕读,前三个都可以做,慢慢安顿下来,终于可以开枝散叶,就有重视文化了开始读书了。也出了一些张氏名人。比如:清同治年间,国子监大学士张鑍(读英)泸州名医张善之、张君斗父子等。

发展至今,张氏种植桂圆树的区域规模不断扩大,现已经形成一个占地4500余亩,生长着15000多棵百年桂圆树、2000多株荔枝树以及1000多株桢楠树为主的桂圆林,绵延10余里,成为北纬28.5度线上面积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

在张坝桂圆成林的近350年的历史更迭中,打上了深深的桂圆文化烙印,张氏家族传承至今,坚持耕读文化,以桂圆种植与栽培呵护家族命脉,这种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他们凝聚张坝地域的“圆”与“和”的文化价值理念和精神。

因为城市发展的需求,致使今天的他们已经不再种植桂圆,张坝也变成了泸州桂圆文化长廊,以旅游开放为主,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传承。

张坝的桂圆,因为地理位置,适合的土壤和张坝张氏族人延续下来的经验,他们曾经坚持给每一个树最好的打理解方法,比如灌溉“油窟”,比如有专门的捉虫师进行人工找虫,而这个虫又是可以食用的补品,而老树木的桂圆可以做桂圆茶,还能摘到上面长出来的野生石斛。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采摘。今天这些技术,除了部分会采摘的人,桂圆树的捉虫师没有了,石斛也不见生长了,实在可惜。张坝的价值和人文在哪里?恐怕开发的人还没有找到。

当然今天的张坝,并不想只是简单地做一个仅仅靠游览而吸引人的地方,它本生的土地经济价值,自然还应该让它延续,而它的人文价值,希望有心人重新把它开发出来,那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